动气在下,肾气不治,脾不恒德。盖发其汗,汗大出者,但风气去,湿气在,是故不愈也。
发汗虚其胃气,则四藏失所养,反被邪攻,各见离经之象,病虽左右上下之不同,要其失于建中之义则一也。『内经』曰:脉得四时之顺者。
人病脉不病,谓外形羸瘦似病,其脉自和,以根本尚固,不过谷气不充,名曰:内虚,非行尸可比,虽困无害,胃气复,谷气充,自然安矣。凡劳伤多属阴虚,当春夏木火盛炎之际,气浮于外则里愈虚,故剧:秋冬金水相生之候,气敛于内则外不扰,故差也。
平人无寒热,短气不足以息者,实也。今反不能食,是为胃气未复,俟到十三日后,过经之日,若颇能食,亦当愈也。
服药已之上,并无所服何药之文,将此五字移于其上,文义始合,当移之。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,欲小便不得,反呕欲失溲,足下恶风,大便□,小盒饭数,而反不数,及多,大便已,头卓然而痛,其下之后,复发汗,昼日烦躁不得眠,夜而安静,不呕,不渴,无表证,脉沉微,身无发汗若下之,病仍不解,烦躁者,茯苓四逆汤主之。
沉、涩、弱、弦、微,五者,比之诸脉为不及,阴道不及,故曰阴也。北方肾脉,其形何似?